行業(yè)資訊
湖北橋梁界院士人數(shù)位列全國之首
日期: 2021-11-19 11:34:50 作者:段鈺婧 來源:物聯(lián)網部
11月18日,湖北“建橋軍團”又迎來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——在鄂央企中鐵大橋院總工程師高宗余。這也是時隔12年以后,中鐵大橋院新晉的又一位院士。至此,中鐵大橋院、中鐵大橋局院士已增至5名,湖北成為全國橋梁界兩院院士最多的省份。
57歲的高宗余從業(yè)30多年,從武漢長江二橋起步,主持設計30多座特大型橋梁,實現(xiàn)多項技術突破,使我國斜拉橋技術在國際上具有獨創(chuàng)性。去年7月通車、主跨1092米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,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,以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公鐵兩用大橋——平潭海峽公鐵大橋,均由高宗余擔任總設計師。
曾經,人們無法想象一跨千米、跨越峽谷甚至海灣的特大橋梁會集中出現(xiàn)在中國。
如今,一座座大橋,或飛躍驚濤駭浪,或穿山越嶺,或矗立峭壁,“中國橋”正在世界舞臺上展現(xiàn)靚麗身姿,成為中國制造的“新名片”。
世界建橋看中國,中國建橋看武漢。武漢市所在的湖北省,跨越長江的已建、在建橋梁已達到40座。以中鐵大橋院、中鐵大橋局等為代表的“建橋國家隊”,設計、建造、監(jiān)理實力世界領先。
一流的平臺,鍛造一流的隊伍。中鐵大橋院統(tǒng)計顯示,70多年來,該院已參建千余座大橋,培養(yǎng)高宗余、陳新、方秦漢、秦順全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,徐恭義等7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,30名國家級專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3項,各類國際橋梁大獎21項。
陳新院士,我國橋梁深水基礎奠基人;方秦漢院士,我國現(xiàn)代鋼橋技術奠基人,在他推薦下,中國大規(guī)模使用國產橋梁鋼;秦順全院士,開創(chuàng)斜拉橋無應力狀態(tài)控制技術,解決了大跨度斜拉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。
從1957年通車的萬里長江第一橋——武漢長江大橋開始,到一座座世界級跨江、跨海大橋建成,擦亮“中國橋”名片的領航者一脈相承。在中鐵大橋院總部大樓,梅旸春、王序森、陳新、方秦漢、楊進等橋梁先賢的塑像矗立,他們在致力建造傳世大橋的同時,也用心建立一座座“傳、幫、帶”的傳承之橋,高宗余等人均受益于他們。
創(chuàng)新之道,唯在得人,傳承和發(fā)揚是最好的致敬。
一根細細的鋼絲,不僅首次在楊泗港長江大橋上實現(xiàn)超高強度鋼絲完全國產化,更成為目前世界上懸索橋中最高強度、最高力學品質的超級鋼絲。以原創(chuàng)技術打破“中國人行不行”的質疑,眾多院士大師們牢牢攥緊“大國重器”,引領世界橋梁科技潮流——
在大灣區(qū),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,成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;在江蘇,主跨1092米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,刷新世界公鐵兩用斜拉橋跨度紀錄。同樣以1092米主跨,五峰山長江大橋成為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橋懸索橋;在湖北,主跨1700米的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一跨過江,成為世界最大跨度雙層懸索橋。
國際橋梁大會(IBC)獎,被譽為國際橋梁界的“奧斯卡獎”。截至2020年,中國有26座橋梁獲IBC大獎,其中有13座大橋融入湖北元素,為湖北建橋軍團設計或建造。目前,武漢橋梁產業(yè)已達千億級規(guī)模,覆蓋橋梁設計、建造、監(jiān)理、材料等全產業(yè)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中國建橋之都”。
“橋星”云集,為“中國橋都”添彩賦能?!笆奈濉遍_局之年,湖北建橋軍團積極投身湖北經濟重振,助力構建“一主引領、兩翼驅動、全域協(xié)同”區(qū)域發(fā)展布局,為加速推進交通強國湖北示范區(qū)建設貢獻力量。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鄧達 王夢宇
(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圖片來自網絡;如有侵權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。)